哪些你眼中的不完美成就了我眼中的完美?

瑕疵一词,原本是形容玉石上面微小的缺点。瑕疵的形成,有人为,也有天成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所谓的紫砂“瑕疵”:

1.矿点

矿点,也称“美人痣”:它是紫砂里的氧化铁高温析出,形成深红色、褐色的铁质点;或是氧化硅、氧化镁等原矿里的金属离子高温析出,形成半透明且光滑的矿点。而这个矿点是原矿自带的,很多以前的名家作品中都有出。

现在的很多新壶,它在练泥过程中经过了酸洗,中和了金属离子,所以很少出现矿点。一些外山的泥料,本身金属离子含量就不高,所以也很少出现。当然,窑温对铁质的析出也有一定的影响,一般温度越高,几率越高。


2.光亮度

很多外山料,因其烧成温度低,结晶度高,所以烧成后呈现光洁的质感。其实这并不见得是件好事,养成后包浆容易浮于表面,徒有其表。

真正的优质紫砂,本山矿料,它的外表是朴实无华的,有一种大地气质的素雅美。它烧成后所呈现出的,是一种哑光之美,养成后方显温润如玉。


3.泥纹与黑气

泥料在陈腐过程中,着色离子游离于泥料表面,会产生轻微的泥纹和黑气,其实是正常现象。所以有时候长时间陈腐的泥料需要重新回练,或者刮去泥料表层再制作,就是这个道理。


4.口盖紧密程度

手工制作的过程中,一般生胚口盖会大于壶口,通过后期整口来达到纹丝不动的目的。但手工制作,不可能做到丝毫不差,所以一般全手工的作品,它对口盖有个标准:只要拿起壶来摇晃,没有出现明显的哐当声即可。


5.三点一线

三点一线的问题,在朱泥中最为常见。因为真正优质的朱泥,它的收缩比很大,虽然生胚按照三点一线的标准,但烧制出来的流把会有略微的偏差变形。反观那些因过度调砂的,限制了烧成收缩,才会看起来在一条直线上。其实,关于三点一线,只要能在接受范围之内,就不算偏颇。